包含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的词条

来源网友投稿 764 2023-02-19

本站部分文章、图片属于网络上可搜索到的公开信息,均用于学习和交流用途,不能代表睿象云的观点、立场或意见。我们接受网民的监督,如发现任何违法内容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邮箱jiasou666@gmail.com 处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做好税收信息化的运维

何做好税收信息化的运维管理足提高信息化工 作质量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我省地税系统信息化运维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陕西地税系统自2005年起拿今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陆续在全系统推广应用r公文处理系统、货运发票系统、征管业 务系统、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等十余个全省集中数据、集中管理的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有一个 共同的特点,就是数据集中在省局的数据处理中心,软件的维护升级也在省局,这就使得省局的维护 压力非常大,再加上全系统内部广域网络和视频会议系统维护,省局的维护工作更是繁忙。而全省 用户达一万多人,这十余个系统和日常的嗍络问题、视频会议系统出现的问题基本都是由省局信息管 理处来解决,省局信息管理处解决完后再将结果反馈给I’口J题报告者。然而目前的需求申请机制不完 善,问题反馈机制不健全,造成了信息部门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向软件使用者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这一系列问题问题出现后省局制定了《陕西省地方税务局信息系统运维问题管理办法(试行)》, 开发了《问题跟踪管理系统》。但只是规范了处理问题的程序,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处理问题的效 率。简言之,当前的运维服务还处在传统被动的、孤立的、分散的“救火队”式IT运维管理模式。 随着业务应用系统越来越多,运维工作量迅猛提高,由于运维管理水平的相对滞后,已经让信息 部门疲惫小堪,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完善的运维制度和严密的运维流程。虽然省局制定了一系列的软件、硬件、网络等 运维制度,但这哆制度中没有完善、严密的处理问题的流程和运维标准。如《网络维护处理办法》 中只有问题处理的流程,没有问题解决的标准。还有的制度中没有问题处理的流程,还有的流程不 完善,只有省一级解决问题的流程,县、市一级遇到问题时解决不了该如何上报没有明确的上报流 程。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时问题处理不及时,推诿,甚至有的|’日J题得不到解决就不了了之。严密 完备的运维制度和流程是正确完成运维操作、减少人为随意性的首要保证,然而由于“重应用、轻 管理”观念的普遍存在,在完善应用系统的同时没有及时制订运维管理制度,不能有效的抑制新的 运维问题的出现。 第二,缺乏先进的运维监控手段和工具,主动运维不足。对技术难度较高、架构较复杂的数据 库、服务器和应用系统采用零散的分析和监控工具,无法迅速进行主动预警、故障定位和排除,尤 其在关联性日益增强的复杂系统环境下,常常是问题发生,已经影响到了实际的工作才着手解决。 第三,运维能力相对滞后,给运维工作带来困难。新技术不断使用,运维工作量几何级增长,技 术培训没能及时进行,运维人员对各系统的核心技术知识掌握不足。尤其是基层的技术人员有许多 根本没有接受过基础知识的培训,更谈不上对新业务系统,新技术的掌握,对日常出现的问题不能 够准确把握,上报问题时描述不清,上一级技术人员在指导时也感到很吃力,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他们自己在日常的信 息工作中同样也感到知识陵乏,力不从心。 第四,问题跟踪管理系统在运维管理中没有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我们首先来分析目前工作中 常见的几类问题。一是个人计算机的单机软硬件问题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二是广域网络问题;三是各应用系统在使用 中的问题:四是视频会议系统问题;五是各类服务器出现的问题。这五类问题中纳入问题跟踪系统 管理的只有几个应用系统(征管业务系统,个人所得税系统,执法责任制系统)在使用中出现的问 题。而其他方面的问题还停留在电话上报,电话答复的模式。就已纳入《问题跟踪管理系统》运维 的这几个应用系统,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通过该平台来解决。一是修改数据,岗位调整等问题 还得走一次人工流程进行逐级上报。二是没有实现紧急问题紧急处理,所有的问题解决起来没有轻 重缓急之分。三是没有形成运维知识库,在遇到问题时,无法查询是否有解决过的此类问题。四是 没有全省普遍问题处理方法的公告,当大家遇到普遍的问题时,各地只能逐一和省局联系。 目回回日税务信息化论文集 二、解决我省目前信息化运维工作中的问题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信息化运维上=作,足我省各级信息部f’J都已经意识到的事。但建立一个科学、高效、完善的 运维管理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为了防止运维工作阻碍我省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先着手 解决目前运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就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首先,完善运维制度和流程。 “运维流程”是为了规范运行管理和操作,根据运维管理制度而 建设的相应运维管理流程。通过运维管理流程的建立,可以使日常的运维工作流程化,职责角色清 晰化,从而使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虽得到有效提高。明确制度和流程后,遇到问题后各级就能够很 快的按照制度和流程上报或解决问题。该谁解决谁解决,该谁负责谁负责,下级解决不了的上报过 程畅通。 第二、在完善制度和流程的基础上,改进问题跟踪管理系统。在我们没有一个集成化的运维平 台之前,为了尽快缓解目前的运维压力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即问题跟踪系统。一是能够尽日丁 能的让各级都能够受理各类运维问题。如:各应用系统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计算机在日常维护中 出现的问题,网络问题,岗位维护问题等。二是增加审批功能。将需要审批的运维问题,在系统中 能够实现电子审批,这样即减少了工作量,又提高了问题处理的速度。三是真正在系统中实现紧急 问题紧急处理,使紧急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四是增加公告功能,当全省或全市出现普遍问题时,省 局或市局信息部门能够及时通知各级,或公告问题解决的方法。五重视运维知识库的建设。 第三、加强对运维队伍的培训。对各级技术人员进行h岗培ijlI,让他们掌握目前上线运行的业务 系统,网络维护、硬件维护等知识,达到遇到简单问题能够自行解决,解决不了作出对问题的准确 判断。每年对各级运维人员培训一次,主要包括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三、信息系统运维体系建设努力的方向 以上措施只是解决目前运维问题的应急措施。我们要实现运维能力大大提升,形成运维合力的目 标,就要通过建谚规范的运维管理体系,运维人员借助专业化的社会培训和针对性的岗位配置,不 断提升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使运维经验从原有的分散转变为共享,形成运维合力,提高整体I 务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长远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集中式运维管理体系的建立。建立运维管理中心、制度与流程、运行维护队伍、安全保 障四个关键要素,彼此相互依赖的集中运维。所谓集中运维就是维护支持人员在集中运维管理中心 的组织架构下,按照所制定的运行维护制度,采用各种技术支持工具,遵循运行维护的流程来完成 所需的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T作,确保系统安全运行。运维管理中心的建立是信息系统推广、高效 运行的重要保证,是集中管理的关键核心。组建运维管理中心主要包括工作模式的构建、组织架构 及岗位职责的分派、运维管理系统的建设等。队伍建设主要包括队伍组建、人员管理两个方面,队 伍组建主要指大集中建设思路下组建集中运维团队,人员管理则是指对集中运维团队采用科学有效 的管理,确保运维工作的有序进行。 运维管理制度是指为完成运维任务必须建茳相应的技术支持 管理制度,使维护工作做到有章町循,有据可查,同时对以上制定的各个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质量 考核,对各个维护小组和人员的工作进行评比,促进制度的更好落实,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维护 支持任务。运维管理流程是为了规范运行管理和操作,根据运维管理制度而建设的相应运维管理流 程。通过运维管理流程的建立,可以使日常的运维工作流程化,职责角色清晰化,从而使解决问题 的速度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使信息中心内的相关支持信息更为畅通和透明,使支持服务的信息更 为完整和有效,实现知识积累和知识管理。 安全保障则足指为确保信息资源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 施,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攻击抵御等。 运维支持工具是为完成运维任务而使用的所有监控分 析工具。 第二,组织架构的建立。为确保运维管理中心的协调运转,运维管理体系采用分级管理模式。三 级运维支持部门协同工作,共同完成运维工作,组织架构。 当最终用户提出请求或者需对信息系统 进行主动运维时,运维服务平台作为呼叫受理反馈部门接受服务请求,县级、市级信息部门提供一 线帮助。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二线也即省级信息中心处理,运维服务平台同时进行跟踪和催 办。省级信息中心作为核心团队负责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对网络、数据库、中间件、应用、安全 等进行主动运维,并解决运维服务平台转交的请求,在必要时协调供应商、开发商等外部资源。供 应商、开发商作为i线支持,对运维中心提供二线不能解决的问题支持。 第三,建立严谨制度和科学的流程。主要制定的运维制度包括:日常事物管理制度、网络运行管 理制度、系统运行管理制度、硬件设备管理制度、故障处理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 程则主要包括:事件管理流程、问题管理流程、变更管理流程和配置管理流程。通过固化流程的执目回回曰税务信息化论文集 行,将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明确化,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用户的满意度,为税收事业提供可靠、高效、安全的IT服务。 第四,团队构建。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运维队伍并实施了科学的管理,从人 力资源上给予充分保障。 充分发挥每个运维人员的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运维队伍的潜力,根据各 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和人员的特长,将人员按系统分成面对应用的多个运维小组。 对运维人员尤 其是高级技术人员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通过正确的目标引导、科学的流程管理、完善 的机制激励,科学的机制管理,不断激发技术人员持续学习的潜力、积极性和凝聚力,实现人尽其 材,才尽其用,切实提高运维工作效率。从从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各环节强化管理,借助社会 化培训、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三个方面不断优化人员配置,并给他们创造锻炼成长的环境,逐步造 就一支专家型队伍,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第五,开发先进科学的运维支持平台。借鉴ITIL理论及最佳实践,积极探索先进运维支持工具, 创建完整、集中运维支持平台。先进科学的运维支持平台能够促使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运维成本 持续降低。通过集中的系统监控和运维流程的自动化,减少运维人员人工监测和处理问题的时间, 提高个人工作效率,使运维人员能够把解放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更高层次的问题研究;同时分级 管理的工作模式,实现了运维人员的细化分工,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效率。降低了人力资源的 成本。 第六、建立运维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督促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 质量,有利于提升运维工作的高质、高效。 总之,伴随着税收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运维管理的综合能力也必将进入到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 须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的重视运维工作,最终达到信息化运维促进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下面哪一个不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

机构职责 第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架构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防范和控制信息系统风险。 第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认真履行下列信息系统管理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系统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内部控制规程,明确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并监督落实; (三)负责组织对本机构信息系统风险进行检查、评估、分析,及时向本机构专门委员会和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相关的管理信息; (四)及时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本机构发生的重大信息系统事故或突发事件,并按有关预案快速响应; (五)每年经董事会或其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他决策机构审查后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年度报告; (六)做好本机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 (七)配合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做好信息系统风险监督检查工作,并按照监管意见进行整改; (八)组织本机构信息系统从业人员进行信息系统有关的业务、技术和安全培训; (九)开展与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相关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负责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和风险监督管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其他负责风险监督的专业委员会应制定信息系统总体策略,统筹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定期评估、报告本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状况,为决策层提供建议,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责任人。 第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设立信息科技部门,统一负责本机构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和监控,提供日常科技服务和运行技术支持;建立或明确专门信息系统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信息系统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助业务部门及信息科技部门严格执行,提供相关的监管信息;设立审计部门或专门审计岗位,建立健全信息系统风险审计制度,配备适量的合格人员进行信息系统风险审计。 第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与信息系统相关工作的人员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履行信息系统相关岗位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经考核不适宜的工作人员,应及时进行调整。 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和规范地披露信息系统风险状况。 总体风险控制 第十四条 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策略、制度、机房、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共有的风险。 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制定明确、持续的风险管理策略,按照信息系统的敏感程度对各个集成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控制。 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采取措施防范自然灾害、运行环境变化等产生的安全威胁,防止各类突发事故和恶意攻击。 第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信息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明确与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制约机制,实行最小授权。 第十八条 在境外设立的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在境内设立的境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防范由于境内外信息系统监管制度差异等造成的跨境风险。 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相关标准,参照有关国际准则,积极推进信息安全标准化,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第二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信息系统的评估和测试,及时进行修补和更新,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数据中心机房应符合国家有关计算机场地、环境、供配电等技术标准。全国性数据中心至少应达到国家A类机房标准,省域数据中心至少应达到国家B类机房标准,省域以下数据中心至少应达到C类机房标准。数据中心机房应实行严格的门禁管理措施,未经授权不得进入。 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使用正版软件,加强软件版本管理,优先使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系统和相关金融产品,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机构信息化成果。 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信息系统相关的电子设备的选型、购置、登记、保养、维修、报废等应严格执行相关规程,选用的设备应经过技术论证,测试性能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信息系统所用的服务器等关键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充足的容量和一定的容错特性,并配置适当的备品备件。 第二十四条 信息系统的网络应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设计、建设;网络设备应兼备技术先进性和产品成熟性;网络设备和线路应有冗余备份;严格线路租用合同管理,按照业务和交易流量要求保证传输带宽;建立完善的网管中心,监测和管理通信线路及网络设备,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第二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生产网络与开发测试网络、业务网络与办公网络、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应实施隔离;加强无线网、互联网接入边界控制;使用内容过滤、身份认证、防火墙、病毒防范、入侵检测、漏洞扫描、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有效降低外部攻击、信息泄漏等风险。 第二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系统加密机、密钥、密码、加解密程序等安全要素的管理,使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密码设备,完善安全要素生成、领取、使用、修改、保管和销毁等环节管理制度。密钥、密码应定期更改。 第二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数据采集、存贮、传输、使用、备份、恢复、抽检、清理、销毁等环节的有效管理,不得脱离系统采集加工、传输、存取数据;优化系统和数据库安全设置,严格按授权使用系统和数据库,采用适当的数据加密技术以保护敏感数据的传输和存取,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 第二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信息系统配置参数实施严格的安全与保密管理,防止非法生成、变更、泄漏、丢失与破坏。根据敏感程度和用途,确定存取权限、方式和授权使用范围,严格审批和登记手续。第二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制定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评审和修订。省域以下数据中心至少实现数据备份异地保存,省域数据中心至少实现异地数据实时备份,全国性数据中心实现异地灾备。 第三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技术文档资料和重要数据的备份管理;技术文档资料和重要数据应保留副本并异地存放,按规定年限保存,调用时应严格授权。信息系统的技术文档资料包括:系统环境说明文件、源程序以及系统研发、运行、维护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技术资料。重要数据包括:交易数据、账务数据、客户数据,以及产生的报表数据等。 第三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系统可能影响客户服务时,应以适当方式告知客户。 研发风险控制 第三十二条 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第三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研发前应成立项目工作小组,重大项目还应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指定负责人。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工作。项目工作小组由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整个项目的开发工作。 第三十四条 项目工作小组人员应具备与项目要求相适应的业务经验与专业技术知识,小组负责人需具备组织领导能力,保证信息系统研发质量和进度。 第三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部门根据本机构业务发展战略,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产品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信息系统研发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三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部门编写项目需求说明书,提出风险控制要求,信息科技部门根据项目需求编制项目功能说明书。 第三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部门依据项目功能说明书分别编写项目总体技术框架、项目设计说明书,设计和编码应符合项目功能说明书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独立的测试环境,以保证测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测试至少应包括功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验收测试、适应性测试。测试不得直接使用生产数据。 第三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部门应根据测试结果修补系统的功能和缺陷,提高系统的整体质量。 第四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应根据职责范围分别编写操作说明书、技术应急方案、业务连续性计划、投产计划、应急回退计划,并进行演练。第四十一条 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文档资料应经相关部门、人员的签字确认并归档保存。 第四十二条 项目验收应出具由相关负责人签字的项目验收报告,验收不合格不得投产使用。 第五章 运行维护风险控制 第四十三条 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第四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应实行职责分离,运行人员应实行专职,不得由其他人员兼任。运行人员应按操作规程巡检和操作。维护人员应按授权和维护规程要求对生产状态的软硬件、数据进行维护,除应急外,其他维护应在非工作时间进行。 第四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运行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制定详细的运行值班操作表,包括规定巡检时间,操作范围、内容、办法、命令以及负责人员等信息; (二)提供常见和简便的操作菜单或命令,如信息系统的启动或停止、运行日志的查询等; (三)提供机房环境、设备使用、网络运行、系统运行等监控信息; (四)记录运行值班过程中所有现象、操作过程等信息。 第四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维护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除对信息系统设备和系统环境的维护外,对软件或数据的维护必须通过特定的应用程序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数据应通过柜员终端,不得对数据库进行直接操作; (二)具备各种详细的日志信息,包括交易日志和审计日志等,以便维护和审计; (三)提供维护的统计和报表打印功能。 第四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的变更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制订严密的变更处理流程,明确变更控制中各岗位的职责,并遵循流程实施控制和管理;变更前应明确应急和回退方案,无授权不得进行变更操作; (二)根据变更需求、变更方案、变更内容核实清单等相关文档审核变更的正确性、安全性和合法性; (三)应采用软件工具精确判断变更的真实位置和内容,形成变更内容核实清单,实现真实、有效、全面的检验; (四)软件版本变更后应保留初始版本和所有历史版本,保留所有历史的变更内容核实清单。 第四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息系统投产后一定时期内,应组织对系统的后评价,并根据评价及时对系统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四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机房环境设施实行日常巡检,明确信息系统及机房环境设施出现故障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和预案,有实时交易服务的数据中心应实行24小时值班。 第五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实行事件报告制度,发生信息系统造成重大经济、声誉损失和重大影响事件,应即时上报并处理,必要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外包风险控制 第五十一条 外包风险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伙伴或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 第五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进行信息系统外包时,应根据风险控制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外包的原则和范围,认真分析和评估外包存在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五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外包承包方评估机制,充分审查、评估承包方的经营状况、财务实力、诚信历史、安全资质、技术服务能力和实际风险控制与责任承担水平,并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评估工作可委托经国家相应监管部门认定资质,具有相关专业经验的独立机构完成。 第五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并规定承包方在安全、保密、知识产权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第五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外包服务对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将其纳入总体安全策略和风险控制之中。 第五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外包风险评估与监测程序,审慎管理外包产生的风险,提高本机构对外包管理的能力。 第五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外包风险管理应当符合风险管理标准和策略,并应建立针对外包风险的应急计划。 第五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与外包承包方建立有效的联络、沟通和信息交流机制,并制定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实现承包方的顺利变更,保证外包服务不间断的应急预案。 第五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敏感的信息系统,以及其他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数据的管理与传递等内容进行外包时,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银监会的有关规定,经过董事会或其他决策机构批准,并在实施外包前报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和法律法规规定需要报告的机构备案。

IT运维管理系统中,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IT运维管理系统中,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包含哪些内容?
IT运维管理体系要真正发挥效益,避免“为技术而技术”,需要融合人、流程、技术。根据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配套的管理措施应包括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运维费用、技术支撑等内容。
组织模式:中心从全局的角度定位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将中心目前分散进行的各项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工作职能逐渐整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调度IT运行维护和服务的技术力量,并结合中心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进行配套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逐步完善。第一,成立IT运维管理领导小组。初期可以成立由中心领导和各处(室)负责人组成的IT运维管理协调小组,从总体上负责IT运行维护和运维管理的统一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各处室服务质量;将来根据IT运维管理发展,可以成立由部领导、中心领导和业务司局领导组成的信息化治理领导小组。第二,建立面向用户的服务接口。初期以服务台为统一服务接口,不断扩充与完善服务台的功能,统一受理客户的IT服务请求,记录事件和一线解决,对解决不了的较为专业的事件派发给专业的二线技术人员,各相关处室提供二线技术支持,并明确相关技术支持人员及职责;将来逐步建立独立的IT运行维护和服务机构(运维中心),专门负责IT运维和服务工作,合理划分建设与运维的边界,实现建设与运维的分离。第三,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初期保持目前组织机构和职责不变,进一步理顺关系;将来随着信息化发展和管理成熟度的不断提升,逐步建立起完全适应体系运行的IT治理组织机构;
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指IT运行维护和服务工作必须遵循的内部管理规定,用于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借鉴IT运维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标准ISO20000要求,管理制度分为 “总办法”、“分办法”、 “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南”和“配套表单”四个层次,见图13-6。
资料来源: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网址:www.itgov.org.cn
第一级:制定涵盖中心IT运维管理全过程的总办法《IT运维管理办法》,作为指导IT运维管理工作开展的统领,内容涵盖IT服务全过程的管理控制点和人员管理等核心内容,包括IT运维管理模式、归口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责、人员岗位与职责、IT运维管理工作规划与执行、预算保障、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管理规定。
第二级:结合IT服务的实际情况,针对管理工作需要而制定的具体管理办法,范围涵盖系统、网络、机房、桌面、设备备品备件及耗材、文档等,明确管理职责与规范操作流程。
第三级:在第二级分办法的基础上,按照精细化管理需要,对某些方面的运行维护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操作程序做出的细化准则或指南。
第四级:配合第一、二、三级制度的执行而配套制定的表单等,用于记录、备案人、物、行为等信息。
管理流程:管理流程是指为达到既定的IT运维管理目的而组织起来的逻辑上相关的有规律性并可重复的活动。借鉴IT运维管理国际最佳实践ITIL,将IT运维管理分为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两大部分;
根据中心的管理需要,分阶段建立相关流程。先期建立服务台和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
绩效考核:为实现IT服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提高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的执行力,绩效考核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
绩效考核从中心IT运维管理体系的目标出发,按照体系、流程和岗位角色分解,形成
IT运维管理体系关键绩效指标(KPI)-流程KPI-角色岗位KPI”三层相互关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见图13-7。
资料来源: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ITGov),网址:www.itgov.org.cn
运维费用:运维费用是IT运维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资金保障。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深入,信息化工作将逐渐由建设转向以应用为主的运行维护阶段。为保障业务应用系统的有效运行和IT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IT服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为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撑,科学进行运维费用管理非常重要;
运维费用管理清晰定义运维费的构成要素,规范运维费用预算的口径和标准,使其与信息化建设费用、日常公用经费区分。在运维费预算的基础上,要按照中心财务制度规范运维费预算的执行,保障运维工作有序开展。基于预算执行结果,进一步指导中心运维管理工作,最终实现“运维预算-核算(预算执行)-结算”全过程管控。
技术支撑: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展示层、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集中监控层。
展示层:提供对用户的IT运维管理界面与对技术人员的体系管理控制界面,在运维管理界面上实现集中运维的统一管理功能和信息展示与交互。
流程及业务运维管理层:在集中运维管理模式下实现流程执行和管理控制功能、业务运维管理功能。
集中监控层:通过监控工具实现对不同服务对象和IT资源的实时监控,包括主机、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网络、安全、机房、业务应用(以下简称“应用”)和客户端等技术支撑管理子系统,并通过集中监控管理平台对不同被管对象的技术支撑管理子系统进行综合处理和集中管理。

信息中心如何服务基层

(一)积极应对,主动求变,适应职能转变和工作要求。
作为基层信息中心,应正确认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新形势下的职能转变和工作要求。
首先,充分认识到信息中心的作用与地位。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信息中心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地位十分重要。应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思考与把握自身工作,要把工作放在整个税收工作中去衡量去把握,放眼全局,积极主动,围绕全局的工作中心来开展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
其次,正确认识和对待信息中心职能变化。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一体化、集中处理是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税收征管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对因此而产生的巨大变化,不怨天尤人,也不妄自菲薄;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以及工作的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主动研究,积极思考,创新思路,调整自身心态与工作重点,把握好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最后,明确工作思路。基层信息中心应围绕税收工作大局,以提高自身能力为突破口,把工作重点放在对税收业务的信息化支持和保障上来,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运维体系,强化信息安全,深化数据利用,夯实管理基础,推进技术创新,为促进国税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围绕一个中心:围绕国税中心工作的要求来开展工作。
搞好“两个保障”:保障网络、设备和信息安全,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保障税收信息系统高效运行,完善市、区局两级运维体系。
实现“三个转变”:在系统运维方面,实现从“消防员”向“防疫员”转变,变“被动”运维为“主动”运维;在管理方面,实现从静态的、事后结果处理的粗放式管理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过程的集中式可控性管理转移;在应用工作方面,由侧重硬件网络建设的事务处理型逐步转向深度挖掘资源的信息服务型转变。
提高“四种能力”: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运行维护能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技术服务水平。
(二)明晰职能,把握角色,找准职责定位与发展方向。
弄清岗位职责、找准职能定位是履行信息中心职能、做好信息中心工作的重要前提。当前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承担本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服务、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工作;承担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组织本系统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与运维;参与拟订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参与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技术标准、业务需求、资金使用等工作;组织本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与实施。这不仅规定了信息中心的职能,同时对确定信息中心的主要工作、业务方向、服务对象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作用。基层信息中心应围绕“一个目标”、处理“两个关系”、履行“三项职能”、担当“四个使者”、建设“五大中心”,把握好角色定位。
1、围绕“一个目标”,明确职能定位。
围绕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省、市、区三级信息中心根据工作侧重点不同,明确职能定位。
省局信息中心作为全省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其职能定位是:研究、规划全省国税系统信息化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制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组织、指导和实施全省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制定全省国税系统各项信息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领导全省国税系统的各类软件开发、测试及推广应用;实施全省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负责全省国税系统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规划并组织全省国税系统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等。
市局信息中心的职能定位是:在省局信息中心的统一领导下,承担起全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信息安全工作,以及总局、省局下发软件的推广应用工作;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开发简单、实用的应用软件,主动开展数据分析应用工作;在市局领导支持和相关部门配合下,积极开展对税务干部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全体税务干部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技能。
区局信息中心作为全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仍然很重要,应当在上级信息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能定位是:承担本单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信息安全工作,配合市局信息中心完成各类软件的推广应用工作,积极向上级信息中心反映本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做好技术服务,及时解决故障,完成操作培训,确保基层应用到位。
2、处理好“两个关系”,把握职责定位。
一是处理和协调好上下关系。加强与上下级信息中心的沟通与联系,信息中心的工作专业性很强,信息化工作本身非常复杂、变化较快,在落实执行上级工作安排与部署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联系,加强上下沟通,以获得帮助与支持。二是处理与协调好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应主动与业务部门接触和协调,协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帮助他们提高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同时还应该经常深入征管一线,了解税收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技能;在为其他部门的同志解答难题或排除故障时,要谦虚,有耐心,切忌以“师傅”自居,以“专家”自诩;在配合或协助业务部门工作时,要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不要过多地关注和计较部门得失、个人得失,在工作面前多一些主动,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多一些谦让;在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虚心向业务处室的同志学习,征求他们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呼声,采纳他们的建议。
3、履行好“三项职能”,提高工作水平。
当前,信息中心要履行好“三项职能”:一是履行好“服务员”职能。信息中心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其定位于服务的角色,即:为税收业务服务,为基层单位服务,为纳税人服务。二是要履行好“协作员”职能。要主动配合业务部门、积极协作,扎实做好信息化工作。三是履行好“辅导员”职能。积极开展计算机操作应用培训,帮助税务干部排除计算机故障,不断提高税务干部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
4、担当好“四个使者”,把握自身角色。
基层信息中心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当宣传者、探索者、实践者、守护者等角色。所谓宣传者。主动向本单位的领导和税务干部宣传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争取领导的支持和税务干部的理解。所谓探索者,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积极探索为税收信息化提供技术管理、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的有效途径,不断为省局信息中心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可靠的协助,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推动税收整体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所谓实践者,就是基层信息中心应该充分发挥自己身处技术与业务“交集”的优势,主动实践,及时总结,为信息化建设积累实践经验,为上级信息中心的决策和工作部署提供参考依据。所谓守护者,基层信息中心应以安全体系建设为己任,充当信息化建设的守护者,切实提升本单位的安全防护能力,提高税务干部的安全防护意识,确保网络及各类应用系统的平稳运行。
5、建设好“五大中心”,安置功能定位。
根据新时期的信息中心职能,可以认为基层信息中心有五大功能定位:分别是网络服务及安全保障中心、设备管理维护中心、数据存储(备份)挖掘中心、系统运维管理中心、技术支持中心。
加强技术支持分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持分中心在信息化工作中的作用。
(三)苦练内功,提升能力,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再立新功。
搞好信息中心工作,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其中队伍素质是前提,能力建设是基础,激发潜能是关键。
1、采取措施,稳定发展队伍。
健全信息中心组织机构,调整充实技术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结构,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技术队伍,在政治上爱护、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学习上鼓励、专业上尊重,畅通成长路径,搭建成长平台,努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人才“育得好、用得当、留得住”。
2、深教严育,培养人才队伍。
加强技术队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培养既精通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锻造一支具备良好素质、结构合理、能满足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具体操作运用需要的、扎实肯干、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苦练内功,提升素质能力。
采取项目练兵、学习培训、技术交流等形式,不断更新和提升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信息中心的同志要自觉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技术、税收业务、协调沟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以人为本,激发队伍活力。
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激活人才”的良好氛围,营造使他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工作环境,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凝聚人,用人性化管理激发人,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总之,信息中心要加强自身素质能力建设,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超前性。信息中心的同志要继续发扬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建功立业,为推动国税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发挥优势,务实创新,推动信息化工作深入发展。
基层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具有一定技术力量,同时又接近基层、熟悉税收业务的优势,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基础管理、应用支持、技术服务、安全保障”方面下功夫,要突出重点抓基础,联系实际抓运用,优化支持抓服务,强化安全抓保障,注重创新抓管理。
第一,加强信息安全工作。决定信息安全成败的重要因素,除了技术,就是管理。安全技术是信息安全控制的重要手段,但仅有安全技术还远远不够,要让安全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必然要有适当的管理程序支持,否则,安全技术只能趋于僵化和失败。当然,无论是选择技术产品还是实施管理程序,要想真正实现信息安全,必须充分考虑信息安全多样性和动态性等特点,结合各种安全因素,从整体上把握信息安全建设的方方面面。
第二,增强运行维护能力。要按照要求,做好运维队伍、运维制度、运维流程三项基础性工作,以“服务”为核心,业务需求为驱动,按照规范的制度流程和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加强系统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和日常作业管理,完善运维体系建设,提升运维效率,确保全市各应用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第三,积极参与信息管税。信息中心在实施信息管税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对此,专业技术人员要有清醒的认识。信息中心不仅具有掌握数据、懂技术、业务中立的优势,而且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要站在国税工作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服务税收核心业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信息管税”工作,把工作重点转向数据资源的深度利用上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纳税服务、税收征管及制度创新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充分利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分析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有针对性地利用现有信息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比对,并将分析结果迅速转化为指导税收工作的有效信息。要紧密围绕内部所有税源数据、税收收入数据和外部经济数据等各类历史数据的汇集,对大量涉税数据的各项业务指标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层次、多维度分析,及时将税收数据分析的结果转化为现实的税收征管工作成果,保障税收收入的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有力地推动全市“信息管税”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管理机制,做到分工精细化。以规范管理、提升效能为目标,以岗责、制度建设为重点,健全信息中心内控机制。健全计算机类设备管理维护制度,加强对设备使用人员及管理者的管理。建立健全定期督查制度和随机抽查制度,加强对软件推广运用、系统升级、网络安全等工作的考核落实。
第五,推动工作创新。技术、管理

面对信息中心工作职能转变,只要积极应对,主动求变,大胆探索,创造发展条件,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谋求发展新思路,用科学的方法强化管理,用先进的技术提高成效,信息中心工作大有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关于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事件管理是信息系统运维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上一篇:性能测试面试题(性能测试面试的一些问题)
下一篇:包含it运维工程师月薪的词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