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运维管理办法(it运维管理流程)

来源网友投稿 715 2023-02-18

本站部分文章、图片属于网络上可搜索到的公开信息,均用于学习和交流用途,不能代表睿象云的观点、立场或意见。我们接受网民的监督,如发现任何违法内容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邮箱jiasou666@gmail.com 处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it运维管理办法,以及it运维管理流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it运维管理办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it运维管理流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做好高效IT运维

根据it运维管理办法我10几年it运维管理办法的经验it运维管理办法,做好高效IT运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it运维管理办法


转变思想观念,培养业务意识


业务意识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的事情,网络上流传的一个经典的不同薪水秘书的工作描述,就是业务意识的一个具体体现。培养业务意识的一个基本方法是经常思考自己的工作如何对业务产生帮助,下图是一个标准的IT运维工程师每天面对的事情,不同的意识产生不同的工作效果。



IT工程师每天要处理大量的基础设施故障和性能问题,工作强度大,技术更新快,经常把自己搞的疲惫不堪。工程师们需要从业务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工作,也需要从业务的角度来展现自己的工作。



如上图所示,IT工程师通过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看到的不是简单的CPU、内存和磁盘的使用率,而是IT对业务的影响,看到的是产品开发进度、订单流程、供应商的效率等等,IT工程师就获得it运维管理办法了成长,完成了思想的转变,建立了业务的意识,具备了职业更上一层的条件。


2 时间优先,兼顾成本


时间和成本是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到的两个基本因素,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比如要不要上新东方的英文培训班,要不要上达内的IT培训班等等,都会涉及到时间和成本的分配问题。
很多人认为“成本”是其中需要第一考虑的要素,然而过多考虑成本的结果就是会失去很多的机会,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如此。所以IT工程师在考虑日常工作的时候,要积极参与企业的IT决策,更多的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比如在考虑IT管理类产品的时候,就会面临开源产品和商业产品的考虑,开源的产品初始成本低,后续成本高,出了问题全靠自己摸索;商业产品初始成本高,后续成本固定,有原厂商的支持,可靠性好。引入开源产品,短期内看起来好像帮助企业省了钱,长期来看,企业付出的成本更高。另外,当工程师沉溺于开源产品的学习和使用的时候,个人失去了培养业务意识的大量时间,即使把开源产品用的非常好,也不会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业务价值。


3 多看行业报告,培养前瞻性思想
行业内的一些公司,比如Gartner、IDC、Forrester等经常性的会发布对于行业前瞻性的预测报告,工作之余,多看看这些报告,就会保持对行业未来和新鲜知识的敏感性,敏感性又会培养对行业和工作的洞察力,而洞察力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特征,有了洞察力,就距离职业晋升又进了一步。
4 多学习,多培训,多考证
现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在快速变化的IT领域,不主动学习就会落伍,所以要多多参加培训和学习,在年轻的时候攒钱不是第一位的,培养个人能力,获得职业提升是更重要的。IT工程师们在向金字塔顶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是非常多的,如:项目管理、ITIL管理实践、ITOM/APM/NPM/ITOA/DevOps/BSM/ITSM、各种层出不群的新技术等,各个细分领域存在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掌握。
5 提升职业贡献
在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个人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经常想办法来提升个人的职业贡献,获得职业晋升和薪水翻倍的最重要一点还是要看职业贡献。职业贡献和岗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转变了工作意识,提升了职业技能,一方面在同样的岗位上可以为公司做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会获得新的重要岗位工作的机会,为公司做出贡献的机会大大增加。

如何高效的做好IT运维管理

IT管理和运维工作涵盖了各行业的各岗位中,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规避风险,更好的做好IT管理和运维工作,已经成为一个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新兴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两个层面加强和完善IT管理和运维工作,可以改善IT运维工作的现状。
方法/步骤
转变IT运维管理工作方式和理念。强调从技术型向管理型转变。各企事业单位的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已经成支撑业务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保证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成为了IT运维工作的重中之重。IT运维部门的职能应当从传统的重服务轻管理,逐步转变为服务与管理并行,规范化与人性化相辅相成的模式,以适应现代化信息的工作模式。
建立完善的内部信息共享平台。从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业务服务三个方面打造完善的信息共享和资源监控平台。能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库,减低对关键技术人员的依赖,为日常IT运维和 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对网络,应用系统软、硬件等资源进行细化管理,详细记录电子设备的出入库、维保、报废等环节。保证资源的有效 利用;应用系统管理方面,对于各类应用系统的备份,日常维护进行有效管理控制,保证所有应用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及时性、可用性和完整性,并根据实 际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或更新;业务服务管理方面,尽可能的记录所有的事件要素,包括问题描述、解决方案、操作人员等等。使得部门对人员的考核有了量化 的标准,同时这个过程也有助于知识积累,形成有效的知识库,可以极大地减少对关键人员的依赖,降低人员流失的风险。
清理、简化现有IT运维管理制度。形成适合企事业单位管理实际的制度体系。以建立完整、规范、有效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为目标,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按照适用、可行、合法、有效的原则,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自查和清理。按照IT运维管理工 作的职能分工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制订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规程进行分类清理,从制度内容的适用性、可行性、依据和效力的合法性、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逐 条审核,并结合实际工作,对上级部门制订的内部管理制度与当前实际工作不符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逐步摈弃传统的“人管人”的工作模式,形成以制度带动 人,以制度带动工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例行巡查和通报制度。IT运维部门的负责人和业务主管可通过内部信息共享这一平台,对业务进行有效的 监督。一是定期对记录的相关事项进行巡查,审计已登记发生事项的规范性。二是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实时跟踪,及时了解事件的进展状况。规范各个流程的操作,从 源头避免业务差错的发生。三是建立采集问题,核实整改问题及问题通报三个环节的通报机制,以提升力IT运维管理的效率。
加强与内部审计部门的业务合作。内部控制审计对组织治理、风险管理、改善控制效率和效果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IT运维部门可配合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运维管理,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常态化审计类型,通过这种方式,突出内控特点,运用规范的审计方法和评价体系,注重从控制、风险、管理等宏观层面查找问题、提出建议,以达到促进IT运维管理工作,完善内控和加强管理的目的。
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加强督导、整改等工作的实效。在IT运维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完善的IT运维管理工作规范和流程,在这点上。可以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进一步规范制度、程序和方法,形成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强化重要业务环节的风险控制。加大检查力度,切实有效地推进督导、整改工作,建立内控管理的长效机制。
加强与内部审计部门的沟通交流和人员培训,培养复合型管理人员。定期组织IT运维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学习交流,探讨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内控管理的心得体会,充分发挥IT运维的技术优势和内控的管理优势,通过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和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网络和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体系。

如何做好运维工作

一、运维方法
技术层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张,运维人员所面临的系统架构越发的复杂,关联度越发紧密。对运维人员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打造个个都是高手,对业务系统了如指掌。
1、需要运维人员快速转变观念,学会通过主动运维的方式应对复杂多变的 IT 问题,保证业务系统的稳定。
2、更多的站在客户的层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使用集成的运维平台,在业务系统没有感知的情况下实现了业务的变更、升级。
运维文档层面:
一个好的系统或者项目,必定有很多的文档进行支撑。
1、系统建设前期,一定要做好系统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实施文档。在系统建设中要依据前期的文档进行实施和设计,并生成系统相关的问题总结文档和更新实施文档。
2、系统建设完成后,要基于系统的业务能力和使用对象编写操作手册和运维手册等。
3、业务在交付一定要文档同行。否则系统上线后问题层出不穷,导致运维人员手忙脚乱,不知道从何下手处理,往往会让运维人员绕很多的弯路,错失良机。
4、文档归类保存:文档也分好多种,比如配置文档、实施文档、设计文档、系统规范性文档、项目管理文档等等。做到一式两份,运维部门一份,档案室一份。
5、要求运维人员一定要具备相应的文档编写能力和整理能力。同时一定要严格按照之前的文档进行实施,有问题要学会及时沟通,并把修正后的问题更新到文档中。
6、建立知识库:把运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思路,另外最重要的是运维事件的总结,记录在案。
运维流程层面:
1、建立运维流程。要求运维人员一定要基于一个既定的规则来干活。
2、通过流程确定事件责任。业务人员专注点与运维人员的专注点不同,责任也不同。
3、使用ITIL 了(即 IT 基础架构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TIL 为企业的 IT 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标准和规范。
二、运维人员技术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的企业都在强化以用户服务为中心,专业技术为驱动的理念,可见拥有过硬的技术是多么的重要。
1、运维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
运维对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首先运维人员要对自己所负责的系统有较深的理解,全程参与系统的设计、实施与运维。一定要具备相关领域的技术积累,有较丰富的设计或者排错经验
同时运维人员具备以下软实力:如沟通能力、合作心态和文档编写能力。
2、运维人员一定要对现在的主流技术有一定的涉猎(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AIOps、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等),要与时俱进。
3、经常参与线上或者线下的相关讨论和交流学习。了解目前流行的 IT 技术,并学习它,思考如何将其用于企业的业务中,为企业创造价值,提升运维效率。所以具备主流技术的捕捉能力,也是运维人员的必修课之一。
三、运维现场监控层面
监控的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通过监控,运维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企业网络的运行状态。
一旦出现安全隐患,可以及时预警或者是以其他方式通知运维人员,让运维监控人员有时间处理和解决,避免影响业务系统的正常使用,将一切问题的根源扼杀在摇篮当中。现在的监控工具可以在监控指标触发时,自动修复一些故障,但是它最多帮你做些简单的自动化任务,更高阶的自动化任务需要运维人员具备较深的脚本和系统知识。

三问服务台:IT运维管理如何才能高效

与之相似,IT运营管理中的服务台也需要通过提供单一接口,如一个热线电话号码来为所有用户的所有IT问题提供支持。不同的是,IT服务台针对的是组织中的IT使用者。
作为IT运营管理的最佳实践总结,在ITIL这本“武功秘籍”里,有事件管理、变更管理、问题管理等多个成功套路,而IT服务台(以下简称服务台)就是保障这些套路真正成功的“中枢神经”。
ITIL将服务台定义为“用户与IT部门之间的单一联系点(SPOC)”。若没有这个单一联系点,组织在设法解决问题和获取帮助时,将面临巨大的时间损耗。也就是说,没有服务台,一个组织的IT管理会随着业务的发展、IT应用的增多而逐渐陷入成本不断攀升且效率持续低下的窘境。
服务台的基本功能是接收IT用户的各类使用问题请求,并在规定时间内为用户直接解决相关问题,如遇复杂问题则转交二线支持,同时还需跟踪解决情况并及时反馈以便最终解决用户问题。在此基础上,服务台还要对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以便分析总结,提高问题解决速度。
总体来说,服务台首先可以统一规范管理并同时处理大量的IT请求,还为包括用户变更请求、维护合同、服务级别管理、配置管理、可用性管理和持续性管理等提供接口,避免了因找不到特定技术人员而耽误时间,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其次还可以通过对服务台的管理,建立知识库,明确服务人员绩效考核等,来提高整体IT支持效率。
目前企业服务台的应用形态各异,有的自建有的外包,有的设置了热线电话,有的依靠软件提倡自助服务,但大部分的效果却很难达到预期。根据金道公司
一项服务台调研结果,企业自建服务台面临两大问题,其中“一线解决率低”占77%,“服务台运营成本高”占到38%;而将服务台完全外包的企业中,有78%的CIO又受困于“质量不可控”。
第一、定好服务台规范:一切IT相关请求,都需通过服务台,由服务台统一分派人员解决问题。如有些服务台效果不佳,正是由于只设置了电话,而缺乏严格的规范,有问题直接找服务人员解决,服务台没有成为真正的唯一联系点。
第二、明确服务水平协议(SLA):在服务台建立之初,就需要与用户商定好各类问题的不同级别和响应时间,根据级别有序解决。这样不仅可提高客户满意度,还可为IT团队提供考核依据。
第三、分级管理服务人员:将IT支持人员分为一线(服务台坐席)、二线(现场工程师或IT供应商)、三线(专家团队),明确各线人员职责,通过建立知识库和培训来增强一线解决率和自助解决率,使绝大多数问题在一线或用户自己处加以解决,剩下的复杂问题再由二、三线解决,合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以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四、有机结合流程、软件和人员:现实中,大多数服务台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在于CIO都希望服务台除了高效支持IT外,还要承担起监控管理和主动改善IT现状的职责。而这需要可视化的实时管理工具,和经验丰富的服务台专家团队。在工具的辅助下,结合服务台记录的数据和专家团队的经验可快速给出服务台运营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避免常见问题重复发生,主动防患IT应用风险,使IT支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改善。
王勇表示,真正有效的服务台是严密流程、软件工具和专业人员的组合体,要想拥有满意的IT管理结果,三者缺一不可,企业建立服务台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这三方面因素。而在自身力量有限或成本居高的情况下,借助外力不失为一个办法,但这个外力不能只提供单方面帮助。
好在市场上已有一些走在前列的IT服务商不仅单纯提供人员外包,还能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注重与企业之间建立真正的业务伙伴关系。比如金道公司Managed Service 理念指导下的服务台,就是一个包括流程、软件和人员在内的完整服务产品。

大企业应该如何高效管理自己的IT系统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简单计算到初级办公,到现在的大型应用系统,计算机应用越来越来越深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系统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而基础网络系统(网络设备、线路、服务器、桌面电脑等)则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运行保障,就好比是高速公路,路通则信息通,因而基础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对现代企业各项活动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基础网络的运维,各企业应用多种管理手段、技术手段对IT运维进行提升,比如划分职能科室(组)、职能人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员、系统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现场管理等岗位)是管理手段,应用ITSM(IT服务流程管理)、桌面安全管理、网管、活动目录服务等系统是技术手段。其中有的职能重复,有的系统交叉,本文以的笔者所在企业IT运维现状为背景,探讨IT运维的发展模式,旨在优化大型企业IT运维模式,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1 IT运维现状分析
不同企业IT运维方式大不相同。由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计算机应用发展水平不同,造成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大不相同,比如银行系统,由于计算机普及应用较早,地域分布较广,计算机应用及运维发展较快;而某些大型企业,由于管理者偏重主营产品,忽视在IT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上的投入,因而IT运维服务处于较低水平。
同一个企业IT运维方式也存在差别。同一企业,如果规模较大,二级单位较多,由于管理方式差别,运维模式也有较大不同。比如有些企业维护人员多,有些少,有些企业采用传统方式运维,有些企业则重视应用先进的管理系统等,这些原因造成同一企业内部的差别。
2 理顺思路,建立合适的IT运维架构
IT运维的目的
IT运维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提供一个稳定高效的基础网络平台,为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第二个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使客户端与计算机相关的故障能快速地得到解决;第三个是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处理基础网络的故障。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企业在基础网络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在管理上不断创新。
分析企业目前各个应用系统
基础网络是为应用服务的,所以我们可以分出哪些系统是属于基础网络的,哪些系统是属于企业应用类的,比如某大型企业的信息系统中,ERP、MES、LIMS等系统是属于应用服务类系统,直接面对终端用户,而网管系统、桌面安全、ITSM、数据存储备份等则是属于基础网络类的,其中ITSM是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接口的,其它则是作为IT基础管理系统。对于应用服务类的系统我们要分析其可能故障,并理清解决的流程;对于基础网络类的系统,我们则要将其置于流程之中,理清如何协作才能更好地为用户层的应用系统服务。
建立合适的IT运维架构
传统的运维框架很简单,基本是负责人制,碰到运维方面的问题时由负责人分配工作,这样的方式初期运作简单高效,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传统作业方式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分配工作难、耗费人力多、处理问题能力要求高、工作量大等,所以企业迫切需要新的IT运维模式。
某大型国有企业,对基础IT运维相当重视,近几年相继在各分公司推广部署桌面安全系统、防病毒系统、网管系统等,各分公司也针对企业实际情况上做了一些很好的系统,比如某大型企业应用的ITSM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有些重复,但各有侧重,那么如何使各系统有机结合,建立一个合适的IT运维框架则是必要的。笔者从某大型企业IT运维现状出发,提出一种IT运维架构,仅供讨论,如图1所示。
图1中ITSM为用户服务接口,内控则是管理接口,用户端的问题进入ITSM系统后,按问题分类或业务分工进入相应的基础网络系统或应用系统处理,各系统也需要分别建立相应的运维架构,比如防病毒系统可以建立。
图1 IT运维架构
如图2所示的运维架构。经各系统处理完后反馈给用户并进行归档,内控则对整个运维过程进行规范化控制。
图2 防病毒体系的三级运维架构
3 优化结构,建立合适的运维流程
分析IT运维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IT运维所需处理的故障种类很多,硬件故障还是软件故障、内部网故障还是外部网故障、系统问题还是病毒问题、用户端问题还是服务器端问题,网络设备问题还是应用系统问题等,列出工作中已遇到过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的问题,通过分析,然后再来建立我们的流程,是建立合理流程的依据。
结合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运维流程。IT部门一般按专业划分科室,比如网络、系统、应用开发、工业控制等,这种划分是以水平层面来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基本都是这种方式,而新的基础IT运维系统要求以专业及技术水平来进行竖直层面的分工,比如ITSM要求一线处理现场基础问题,二线处理复杂问题,经理处理全局问题及疑难问题,从而对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技术要求,因此企业需要在水平与竖直两个层面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来建立合适的管理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经过结构优化后,建立各个系统的运维流程,图1的运维架构显示,各个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因此相应的流程必定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
4 防患于未然,注重日常管理工作
建立各系统的管理办法、推广预知维修思维。正如象设备维修由最初的事后维修发展到预知维修模式一样,IT运维模式同样要注重预知维修,即是在问题出现之前,根据一些监测系统(比如网管系统)、日志记录系统等发现异常现象,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现代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某大型企业的MES、ERP、IC卡等系统,要求7 X 24 h工作,任何一次小小的故障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减少信息系统故障率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预知维修,具体到工作中就是要建立各个系统的管理办法,其中要包括异常监测和应急处理等内容,一些关键系统必须有日报,周报或月报。ITSM系统中的常见故障和经验汇总功能即是预知维修思维应用在现代管理上的体现。
建立完善的文档资料。网络系统里的资料再详细,也有出故障甚至丢失的可能,维护良好的文档对于IT运维很有帮助。资料整理除了要求全面,清晰外,还需要满足两个原则,一个是动态更新,过时的资料会误导对事情的了解及判断;第二个是让一个新人能看明白,完全不了解情况的新人(具备专业知识)通过资料能了解现状,则说明这是一份高质量的资料。比如,企业网络连接的文档资料,好的文档的关键不是把每个连接到各个图形的工作站(假设保持最新信息)都进行归档,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网络互联(拓扑、交换机和路由器)、服务器、网关和防火墙上。路由器和交换机没有必要用图形(类似设备的图形)表示,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如五边形、圆、方块和矩形)表示即可。例如,总使用一个八边形表示一个核心层交换机、用五边形表示汇聚层交换机、用正方形表示接入层交换机。
5 分清责任,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
不同的岗位工作方式不同,比如有的现场维护,有的远程处理;不同的技术水平要求不同的待遇,比如ITSM系统中一线技术人员与事件经理责任不同,待遇应该不同,因此企业应当推出相应的奖罚、晋升制度,以激励员工进步。本文着重于运维模式,对此不作进一步探讨。
6 结语
企业为优化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采用多种基础网络维护系统和生产应用系统,达到上述目的的同时,也对IT运维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运维模式要求一个清晰的运维架构和合理的工作流程, 同时更要注重日常管理工作和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但企业在适应新的系统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员工心态难适应、组织结构难协调、奖罚制度难改变等,这对很多企业是一个挑战。

传统企业IT运维管理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随着企业数字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业务量的攀升,企业信息系统架构的升级变迁,以及企业多套业务系统的在线运营,各类监控组件和应用系统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系统运维的难度也急剧增加,且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传统运维方式下,数据规模大且离散,数据治理和全面分析能力薄弱且依赖于经验和规则,运维十分被动,解决问题效率非常低下,运维的实用性大打折扣,难以满足当前主动运营的要求。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发现问题难:企业在经年累月中布局了诸多监控工具,但是监控手段阈值的设定单一,且一般都是静态阈值,而指标和告警的异常却是多样化的,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误报漏报现象。此外,目前绝大多数的监控工具,缺乏趋势预测能力,使得运维局面非常被动,导致发现问题十分困难。

根因定位难:发现问题时一般都是对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可能了解到某一告警对应的指标波动是值得关注的,但是并不能因此确定造成这种现象具体根因。而且目前的监控工具,大多缺乏综合根因定界及定位分析的手段,即便对监控进行了集中管理,也难以通过单纯的几种指标进行根因定位。

数据治理难:当数字化建设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被管理对象的数据量相应的也是水涨船高,数据数量大、类别多且非常分散,很难通过某一指标体系来衡量系统的健康度,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视角去判断数据质量的好坏优劣。

运营分析难:现有的大多数基础监控工具,多数都是从自己的管理阈例如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出发看待问题,缺乏端到端的分析能力,没办法以业务视角从综合运营分析的角度,去看待多样化指标对系统的影响。

而智能运维是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运维能力,也将是数字化转型的必备能力。智能运维相对于传统运维模式而言,能够在运维数据治理、业务数字化风险、运维人力成本和业务侧影响力四个方面有本质的效能提升。

智能运维相对于传统运维模式而言,能够在四个方面有本质的效能提升:

运维数据治理。通过高性能实时处理的数据平台广泛采集、处理和分析数字化业务运行过程中的多样化运维数据,包括告警、指标、日志、配置以及运维工单等类别,不仅提升了运维大数据的治理能力,优化了数据质量,而且为进一步激活运维数据的价值打下了良好基础;

业务数字化风险。使运维人员不仅提升了历史运维数据的分析能力并且能够对实时数据进行异常检测和问题预判,有效降低数字化业务的运行风险,提升可用性、稳定性;

运维人力成本。使真正意义上的跨域根因定位成为可能,降低对专业运维人员经验技能的依赖,迅速缩短故障排查时间并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业务侧影响力。以业务视角利用多元化数据提高运营分析和决策能力,比如端到端的分析业务交易状态,提供给业务、客服部门及时反馈和决策支持依据,充分增强业务影响力;

智能运维发展正如火如荼,Gartner预见其为下一代运维,认为到2022年将有近50%的企业用户部署智能运维。虽然目前不少企业已经在积极投入建设,也还有一些企业处在迷茫阶段,对这种趋势不太清晰,借用著名作家威廉吉布森的话,“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关于it运维管理办法和it运维管理流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it运维管理办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it运维管理流程、it运维管理办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上一篇:it运维管理报告(it运维月报)
下一篇:性能测试 安全测试(性能测试 安全测试 自动化测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