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驻波告警处理方法(以下哪个不会导致驻波告警)

来源网友投稿 928 2023-02-13

本站部分文章、图片属于网络上可搜索到的公开信息,均用于学习和交流用途,不能代表睿象云的观点、立场或意见。我们接受网民的监督,如发现任何违法内容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邮箱jiasou666@gmail.com 处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一级驻波告警处理方法,以及以下哪个不会导致驻波告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一级驻波告警处理方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以下哪个不会导致驻波告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2、请简述处理馈线驻波比告警的方法。

驻波比告警原因:馈线头松动或脱落、跳线头松动或脱落、馈线头进水、天线障碍、馈线受伤、干扰!
处理方法:重做或紧固馈线头、重做或紧固跳线头、打开馈线头把水控干在晾晒一下、更换天线、更换馈线、查找干扰源!
前提:会用驻波比测试仪检测问题根源,逐步排查!

通信基站的驻波比告警怎么处理

倒换天馈可能让驻波告警消失,但是会出现分集接收告警
掉电可能暂时消掉驻波告警,但是运行一段时间又会出来。
要处理驻波告警还是得从天馈测试开始,再故障定位。排除天馈故障之后,可以考虑更换DTRU等方案

电信中底澡高与驻波告警的区别及处理方法

电信中底澡高与驻波告警故障原因分析:
1.可能问题出在跳线的头子上的,连接载频板或者RRU与天线的时候,每一个载频板总共2根线有四个跳线头子,一般来说问题出现在跳线头子上的概率很大 2.可能出现在跳线两头的设备,一头是载频板,一头是天线,都有可能。 3.可能出现在跳线上面,中间可能有些弯折的地方,会有所影响
处理过程:
1.先检查跳线头子,看是否是头子的松动或者头子的连接处是否良好来解决故障 2.可以更换载频板(RRU)或者天线 3.更换跳线 建议与总结
1.对于这样的故障,我们要理清楚这个故障所在设备的位置,具体到点,然后根据这个位置的组成部分,一一排查,肯定能解决问题

TD基站下行驻波告警如何处理?

驻波告警很简单
首先看是室分的还是宏站的
宏站的因为有很多条馈线,所以要看下告警在哪个通道,排查该通道是否有进水之类的
如果是多个通道,且跳线都没什么问题,那就是RRU坏掉了,更换即可。
如果是室分的,可以使用一段一段堵吸顶天线进行排查,也可以借助驻波测试仪判断大概位置
室分大部分是馈线进水,完全幅度过大,器件文件,RRU问题较少。

在通信中基站的分级告警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外接天馈设备一级驻波告警处理方法的驻波比升高,会造成基站的告警。检查时可查看以下几个方面:
1.天线与馈线的接头处是否密封好,有无进水现象。
2.可检查馈线是否有损伤及扭曲。
3.测试天线的驻波看是否正常。
驻波告警定位方法
1、驻波告警1(VSWR1)
1)检查CDU有故障
利用测试手机测试基站收发信号功能是否正常。
若收发信信号功能正常,利用CDU强制复位功能来确定CDU是否误告警。如果CDU复位后故障不重现,
那么说明CDU有误告警,更换CDU。否则,CDU没有误告警,此时可通过“置换”等方法来确定是否CDU有故
障。若CDU没有故障,说明天馈系统有故障,转第(2)步。
若如果收发信号不正常或信号不通,那么说明天馈系统+CDU的上下行通道可能有问题,在第一步中通
过“置换”法确认CDU没有问题后转第(2)步。
2)检查天馈系统是否故障。
可以通过测试(室外)天馈系统的驻波比来检查(室外)天馈系统有无故障。在与CDU 模块 TX/RX
ANT 端口相连接的1/4"跳线接头处,测试天馈系统的驻波比,同时晃动1/4"跳线和机柜顶 1/2"跳线,观
察仪器显示的驻波比数值是否变化很大。如果驻波比数值变化很大,那么说明电缆接触不良。如果驻波比
大于1.5,那么可判断天馈系统有故障,按“步步为营”等方法处理。
一级驻波告警处理方法!!当有塔放时,必须先切断塔放馈电,防止短路现象和其它损坏测试仪表的现象发生,再测试 CDU
TX/RX ANT端口驻波是否严重超标。
3)上述步骤一般能定位CDU 过驻波告警1(VSWR1)故障原因一级驻波告警处理方法;当上述步骤不能定位CDU 过驻波告警1
(VSWR1)故障原因时,按CDU驻波告警处理功能不稳定或CDU TX/RX ANT接头与1/4"跳线接头匹配不良处
理。前者更换CDU,后者更换CDU和1/4"跳线。
4)若TRX上报驻波比告警,则需要首先检查TRX发射端口(TX)到CDU的连线是否正常及接头是否拧紧,同
时可以通过更换TRX来检查是否是TRX误告警。
2、驻波告警2(VSWR2)
1)当CDU 发生过驻波告警2(VSWR2)时, CDU会上报告警给后台。, 当该告警持续一段时间(一分钟)后,
CDU将向后台上报驻波严重告警。此时操作维护单元(TMU)在接收到驻波严重告警后,将自动向TRX发命
令关掉功放。
2)定位告警故障原因,参见过驻波告警1(VSWR1)问题定位的一般方法。
分集接收告警的故障分析与处理
在GSM基站维护中,分集接收丢失是一种出现较为频繁的故障,是影响网络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许多维护人员并不是很认真的去思考这一问题,只是简单的将TRU复位,有的甚至去更换天线做一些无用功。
产生分集接收丢失时,一个或多个TRU在50分钟内至少有12db的差异,由此接收机的灵敏度会减少3.5db。
在空间分集中,两根天线间距超过4米的情况下,利用分集接收可以得到3dB左右的增益,同时基站可以通过对两路信号的比较来判断自己的接收系统是否正常,如果TRU检测两路接收信号的强度差别很大,基站就会产生分集接收丢失告警。分集接收丢失告警可能是TRU、CDU、CDU至TRU的射频连线或天馈线故障引起的。
对于定向基站来说,其最常见的是天馈线接错。因为馈线分别连接着室内机架和塔顶天线,如果安装人员不细心,就很容易出现机架和天线连接交叉的错误。如果天馈线连接不正确,则同一小区内两根天线的方向就会不一致,方向不对的天线就接收不到该小区手机发出的信号或接收信号很弱,从而使基站产生分集接收丢失告警,同时该基站也伴随着较高的拥塞和掉话。这种原因造成的告警总是两个或三个小区同时出现。对于这类告警,第一种方法依次核对每根天馈线,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故障定位迅速准确,缺点是必须依靠高空作业人员配合;第二种方法是在室内依次将天馈线进行倒换,如果一、二小区同时有这种告警,则错误的可能是13、14、23或24这两根天线接错,我们可以通过依次互换以上各对天线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虽不用爬铁塔,但经常要倒换好几次天线,还要根据相应的话务统计分析来确认;第三种方法是通过信号测试,对于采用收发共用天线的基站,在距基站一公里左右的某一小区的中心点,利用SAGEM测试手机或其它仪表依次测量该小区所有载频的接收电平(应关闭该小区的跳频),根据测量结果来判断天馈线是否接错。如果该小区只用了一根发射天线,在测试完该无线后可以将发射改到另一根天线上。
归结起来,分集接收丢失故障有以下几种类型及处理方法:
1. 接收路故障
首先用OMT软件去定位此故障位于哪一扇区,此时在HARDWARE菜单下天线会显示红色,且用MONITOR查看会显示FAULT:ANTENNA(即天线故障),然后用SITEMASTER(天馈线测试)检测此扇区接收路的天馈线是否有故障。(另外注意TRU与CDU接收路的射频线, 射频线出现故障几率很小)
2. TRU故障(故障几率很大)
首先排除接收路故障后,用OMT软件去检测TRU的SSI的值,在CUR不为零的情况下,当SSI的值的绝对值大于12时,若SSI的值为负值,此时TRU坏的可能性非常大,更换此TRU后再检测SSI的值是否正常.如果仍不正常,(若本扇区有其它TRU则检测其它TRU的SSI的值是否正常). 若SSI的值为正值,就有可能为接收路故障(CDU上跳线接头可能没接好).当SSI值正常,但是TS利用率为零时,毫无疑问TRU已经坏了。
3. CDU故障
在排除上面二种故障后,将此扇区的CDU移至其它正常的扇区,若为CDU故障,用OMT软件去检测则会发现分集接收丢失故障也会伴随一起移动.(从话务统计可以看出掉话较严重)
4. HLIN 、HL OUT连线故障
更换HLIN 、HL OUT连线即可(此时伴随RX CABLE DISCONNECT 故障)。
5. 相邻扇区的发射天线过近
相邻扇区的发射天线主瓣不能重叠较多,一般在工程中天线分集距离为4至7米(为波长12至18倍),所以一般为此扇区发射路和接收路接反,在CDU上换发射和接收跳线即可。
当存在邻频,在BSC上查明此小区是否与相邻小区存在干扰,若存在,小区资源的ICMBAND级别一般为3、4(特别是96这一频点与移动公司所用频点的干扰,此时要借助测试手机进行测试移动公司所用频点),对此小区进行换频。
7. 天线松动
此表现为BSC上分集接收丢失时有时无(几小时一次),到现场用OMT软件去检测可能没有此故障,此时应从DXU LOG里调出记录,找出故障扇区对接收天线进行紧固。
8. 其它
主要是工程原因,例如:带辅机柜时,CDU上HL IN接到HL OUTB 上或主机柜与辅机柜HLIN、HLOUT机柜顶连线接反或连线有故障等。 关于一级驻波告警处理方法和以下哪个不会导致驻波告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一级驻波告警处理方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以下哪个不会导致驻波告警、一级驻波告警处理方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上一篇:包含系统性能测试案例的词条
下一篇:关于软件系统性能指标测试报告的信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