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警报通知:微信告警通知的重要性解析
745
2023-01-15
智能网关与智能家居有何关联
随着家电、家具以及互联网等众多跨行业厂商持续进入这个市场,智能家居产品越来越丰富,但是因为各品牌之间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基本都是对本品牌或者联盟内的产品做互联互通。由于标准尚未统一,短期内不同品牌、不同品类产品无法互联互通的这一现状会持续存在。
不过,基于目前智能家居市场发展的这种现状,家电厂商、云平台厂商以及生态链公司都在尝试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互联互通的问题。
1.家电厂商
以海尔为代表,海尔和 U+ 平台内的全球众多优秀合作伙伴合作建设全场景智能生态系统,做产品互联互通。最近在2018 AWE 展会上,海尔推出了“4+7+N”的全场景定制概念,目的在于解决互联互通的问题,整合集团下不同品牌集群的产品,打造海尔智慧体系。但同时海尔是家电厂商,考虑到企业基因和利益关系,这个开放平台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2.云平台厂商
人工智能
3.生态链公司
小米在这方面已走到全球前面,小米以手机为核心,组建小米生态链。截至目前,小米
平台联网设备超过8500万,日活跃设备超过1000万。小米 IoT 平台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 平台,平台内的产品都能实现互联互通。
除了小米外,国内的阿里巴巴、华为;国外的亚马逊、Google、苹果等都在做生态链方面的布局,至少在生态链内的产品都可以实现互联互通。
由于智能家居产品品牌众多,互联互通涉及众多厂商利益,长期来看仍需要在国家层面通过强制方式制定行业标准。当然,也不排除通过市场技术充分竞争形成行业标准来最终解决此根本问题。
多协议网关助力整合智能家居
但此方法目前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解决智慧家居互联互通的问题。不过,各品牌厂家可以借助支持多协议的智能网关去做整合,一步步解决互联互通的问题。
目前智慧家居百家争鸣,各家厂商大多都有自身的云端服务平台,却也因此导致通讯协议并不相同, A 厂商的产品就只能在 A 厂商的云端平台运行,而 B 厂商的产品无法接入 A 厂商的云端平台,也就无法跟 A 厂商的产品互相沟通。若要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除非各大厂商愿意坐下来谈,并制定一个连接云端平台的通讯标准,或是开放相对的 API 让中立的云服务商去进行界接,以便让不同厂牌、不同类型的产品能够互相沟通,达到真正的互联互通。
智能网关设计方案的技术挑战
目前智能网关设计方案的技术挑战有:a. 挑战一:协议多
如何快速完成驱动移植,及提升系统稳定性是挑战之一。
同时,常用的 WiFi、BLE、ZigBee 都是 2.4GHz 的频段,同频干扰比较普遍;如何解决WiFi 和 ZigBee 之间的干扰也是一大挑战,后续新增其它无线例如 BLE、NB-IoT 等的挑战将会倍增。
相互干扰的问题。c. 挑战三:平台众多,兼容性有待解决
还有很多私有协议导致各品牌产品间互联互通性有问题,不能兼容。
例如,解决连接基于各家 ZigBee 芯片的产品的互联互通,ZHA、ZigBee3.0 协议支持。
d. 挑战四:功能持续新增
为了增加场景模式识别和易于人机互动,诸如加入语音识别;为了增加数据通讯的安全性,需要增加安全加密模块。
以大联大世平集团在网关方案设计上所遇到的挑战来看,例如有:
①硬件(含射频)设计方面:
②软件设计方面:
由于无线协议多,对软件工程师来说,驱动移植和各无线模块的数据解析是一大挑战。
另外,WiFi 与云端链路的稳定性、云平台选择、数据基于 EDP 和HTTP 等协议的
以上这些都是不小的挑战,大联大世平集团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帮助客户少走弯路。
多网关全套方案+生态链 实现共赢
ZigBee JN5169成熟度高,兼容性好。JN5169是市面上最具有性价比的 ZigBee产品,拥有众多的使用客户群,如 小米、生迪、深圳欧瑞博、河南紫光等知名厂商。 JN5169 支持 ZigBee3.0 协议,可以解决不同客户产品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大联大世平集团在 ZigBee、BLE、NFC、WiFi等技术上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对软件协议栈、射频、过认证等有较多的成功案例,可以帮助客户快速过认证,快速导入量产。
多生态链合作、节省厂商的沟通成本,实现更多产品的互联互通。大联大世平集团在行业上下游具有丰富的资源。与上游芯片原厂、下游客户、云平台厂商、方案设计公司等都有较深入的合作,因此在方案研发设计上都会有充分的沟通和互动。透过提供完整的交钥匙方案,加速客户产品的研发和上市。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与 小米、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等生态链的主导者保持密切的沟通和技术上的对接。可以缩短客户研发周期,减少沟通成本和技术投入,加速产品上市。同时,也意味着可以快速加入生态链联盟,实现共赢。
另外,智能网关方案落地市场主要考虑平台的稳定性、操作的简易性以及价格问题。基于不同的网关方案,大联大世平集团配备了经验丰富的 MPU硬件工程师、MPU 软件工程师、MCU 工程师、RF 工程师、APP & Cloud 工程师 来组成强大的研发团队,并进行方案设计和优化。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