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性能测试(端到端的测试)

知梧 1285 2022-12-16

本站部分文章、图片属于网络上可搜索到的公开信息,均用于学习和交流用途,不能代表睿象云的观点、立场或意见。我们接受网民的监督,如发现任何违法内容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邮箱jiasou666@gmail.com 处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端到端性能测试,以及端到端的测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端到端性能测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端到端的测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端到端的测试啊?

  • 2、性能测试包括哪些方面

  • 3、vivo 选择是德科技的信道仿真解决方案进行复杂的 5G 终端设备测试

  • 4、网络性能有哪些测量方法?

  • 5、关于美国宇航局的波音轨道飞行测试2,你需要知道什么?


什么是端到端的测试啊?

端到端测试,英文是End

to

End

Testing。

端到端测试类似于系统测试,测试级的“宏大”的端点,涉及整个应用系统环境在一个现实世界使用时的模拟情形的所有测试。例如与数据库对话,用网络通讯,或与外部硬件、应用系统或适当的系统对话。端到端架构测试包含所有访问点的功能测试及性能测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端到端架构测试实质上是一种"灰盒"测试,一种集合了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的长处的测试方法。端到端架构测试所要求的单项功能和性能测试是在"测试自动化、执行和跟踪"阶段进行的。


性能测试包括哪些方面

性能测试包括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

性能测试是通过自动化的测试工具模拟多种正常、峰值以及异常负载条件来对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都属于性能测试,两者可以结合进行。通过负载测试,确定在各种工作负载下系统的性能,目标是测试当负载逐渐增加时,系统各项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压力测试是通过确定一个系统的瓶颈或者不能接受的性能点,来获得系统能提供的最大服务级别的测试。

性能测试在软件的质量保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的测试内容丰富多样。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将性能测试概括为三个方面:应用在客户端性能的测试、应用在网络上性能的测试和应用在服务器端性能的测试。通常情况下,三方面有效、合理的结合,可以达到对系统性能全面的分析和瓶颈的预测。

vivo 选择是德科技的信道仿真解决方案进行复杂的 5G 终端设备测试

支持在实验室环境中对智能手机进行真实场景性能验证

2021年 8 月 6日讯, 是德 科技 日前宣布全球领先的技术品牌vivo,选择了该公司的 5G 信道仿真解决方案来进行复杂的 5G终端备测试。是德 科技 提供先进的设计和验证解决方案,旨在加速创新,创造一个安全互联的世界。

是德 科技 的 PROPSIM F64 射频 (RF) 信道仿真器是该公司信道仿真解决方案组合的一部分,被 vivo 选择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农村、城市以及室内场景,并在该系列场景下进行MIMO OTA (over-the-air) 测试。

是德 科技 无线测试业务副总裁兼总经理曹鹏表示:“我们很高兴在vivo的实验室中为 vivo 提供端到端的可重复的性能测试功能。是德 科技 的信道仿真解决方案广为业内领先的终端设备制造商和网络设备制造商采纳,用来验证 4G和 5G 基站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性能,然后再将其推向市场。”

是德 科技 的 PROPSIM 信道仿真解决方案使 vivo 能够根据 3GPP 定义的最新 5G NR规范在真实信道条件下测试 5G 终端设备的性能。是德 科技 的 PROPSIM 与UXM 5G 无线测试平台无缝集成,可在FR1 内提供 CTIA 定义的 MIMO OTA 测试用例。通过结合信道和网络仿真功能,用户还可以升级更高级性能测试功能,包括终端设备的全协议栈端到端信令和射频 (RF) 性能测试。

vivo 硬件与性能测试总经理徐明亮表示:“是德 科技 的测试方案使 vivo 能够进行性能测试,支持我们开发连接全球消费者的创新技术。我们与测试设备供应商紧密合作,这使我们能够站在5G 及更高演进版本技术的最前沿。”

vivo 使用是德 科技 的 5G 仿真解决方案来验证配备复杂波束成形技术的 5G 终端设备的性能,例如 在FR1(7GHz以下)条件下的MIMO 和mMIMO。这些解决方案使用真实世界的复杂 3D 传播通道来验证 5G终端 设备在高度动态的毫米波环境中的性能。集成测试解决方案使用户能够从统一的信道仿真平台完成基带调制解调器性能和天线设计性能评估,从而缩短测试执行时间。


网络性能有哪些测量方法?

网络性能主要有主动测试,被动式测试以及主动被动相结合测试三种方法

1.主动测量是在选定的测量点上利用测量工具有目的地主动产生测量流量注入网络,并根据测量数据流的传送情况来分析网络的性能。

主动测量在性能参数的测量中应用十分广泛,因为它可以以任何希望的数据类型在所选定的网络端点间进行端到端性能参数的测量。最为常见的主动测量工具就是“Ping”,它可以测量双向时延,IP 包丢失率以及提供其它一些信息,如主机的可达性等。主动测量可以测量端到端的IP 网络可用性、延迟和吞吐量等。因为一次主动测量只是查验了瞬时的网络质量,因此有必要重复多次,用统计的方法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要对一个网络进行主动测量,则需要一个面向网络的测量系统,这种主动测量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测量节点:它们分布在网络的不同端点上,进行测量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若要进行单向性能的测量,则它们之间应进行严格的时钟同步;

- 中心服务器:它与各个测量节点通信,进行整个测量的控制以及测量节点的配置工作;

- 中心数据库:存储各个节点所收集的测量数据;

- 分析服务器:对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网络整体的或具体节点间的性能状况

在实际中,中心服务器,中心数据库和分析服务器可能位于同一台主机中。

主动测量法依赖于向网络注入测量包,利用这些包测量网络的性能,因此这种方法肯定会产生额外的流量。另一方面,测量中所使用的流量大小以及其他参数都是可调的。主动测量法能够明确地控制测量中所产生的流量的特征,如流量的大小、抽样方法、发包频率、测量包大小和类型(以仿真各种应用)等,并且实际上利用很小的流量就可以获得很有意义的测量结果。主动测量意味着测量可以按测量者的意图进行,容易进行场景的仿真,检验网络是否满足QoS 或SLA 非常简单明了。

总之,主动测量的优点在于可以主动发送测量数据,对测量过程的可控制性比较高,比较灵活机动,并易于对端到端的性能进行直观的统计;其缺点是注入测量流量本身就改变了网络的运行情况,即改变了被测对象本身,使得测量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注入网络的测量流量还可能会增加网络的负担。

2.被动测量是指在链路或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上对网络进行监测,而不需要产生流量的测量方法。

被动测量利用测量设备监视经过它的流量。这些设备可以是专用的,如Sniffer,也可以是嵌入在其它设备(如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和主机)之中的,如RMON, SNMP 和netflow 使能设备等。控制者周期性地轮询被动监测设备并采集信息(在SNMP 方式时,从MIB 中采集),以判断网络性能和状态。被动测量主要有三种方式:

- 通过SNMP 协议采集网络上的数据信息,并提交至服务器进行处理。

- 在一条指定的链路上进行数据监测,此时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两个独立的处理过程。这种方法的问题是OC48(2.5Gbit/s)以上的链路速度超过了 PCI 总线(64bit,33MHz)的能力,因此对这些高速链路的数据采集只能采用数据压缩,聚合等方式,这样会损失一定的准确性。

- 在一台主机上有选择性的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这种工具只是用来采集分析网络上数据包的内容特性,并不能进行性能参数的测量,如Ethereal 等工具。

被动测量非常适合用来测量和统计链路或设备上的流量,但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 QoS 参数,因为流量只是当前网络(设备)上负载情况的一个反映,通过它并不能得到网络实际的性能情况,如果要通过被动测量的方法得到终端用户所关心的时延,丢包,时延抖动等性能参数,只能采用在被测路径的两个端点上同时进行被动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但这种分析将是十分复杂的,并且由于网络上数据流量特征的不确定性,这种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够准确的。只有链路带宽这个流量参数可以通过被动测量估算出来。

被动测量法在测量时并不增加网络上的流量,测量的是网络上的实际业务流量,理论上说不会增加网络的负担。但是被动测量设备需要用轮询的方法采集数据、陷阱(trap)和告警(利用SNMP 时),所有这些都会产生网络流量,因此实际测量中产生的流量开销可能并不小。

另外,在做流分析或试图对所有包捕捉信息时,所采集的数据可能会非常大。被动测量的方法在网络排错时特别有价值,但在仿真网络故障或隔离确切的故障位置时其作用会受到限制。

总之,被动测量的优点在于理论上它不产生流量,不会增加网络的负担;其缺点在于被动测量基本上是基于对单个设备的监测,很难对网络端到端的性能进行分析,并且可能实时采集的数据量过大,且存在用户数据泄漏等安全性问题。

3.主动、被动相结合测试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各有其有缺点,而且对于不同的参数来说,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也都有其各自的用途。对端到端的时延,丢包,时延变化等参数比较适于进行主动测量;而对于路径吞吐量等流量参数来说,被动测量则更适用。因此,对网络性能进行全面的测量需要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相结合,并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以获得更为全面科学的结论。


关于美国宇航局的波音轨道飞行测试2,你需要知道什么?

2021年7月17日端到端性能测试,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航天部队空间站41号航天发射场端到端性能测试的垂直集成设施端到端性能测试,波音CST-100星际飞船被固定在联合发射联盟阿特拉斯V型火箭上。 “星际飞船”将搭载“阿特拉斯5号”进行波音公司端到端性能测试的第二次轨道飞行测试(ft -2),以进行美国宇航局端到端性能测试的商业机组计划。当天早些时候,这艘飞船从位于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波音商用机组人员和货物处理设施出发。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波音公司(Boeing)在利用美国火箭和航天器从美国本土向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发射 定期 载人航天飞机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波音公司的CST-100星际飞船将进行第二次无人飞行测试,这是该机构商业乘员计划的一部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波音轨道飞行测试-2 (OFT-2)计划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30日星期五下午2点53分,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部队空间站的41号航天发射场,用联合发射联盟阿特拉斯V型火箭将星际飞船发射升空。“星际飞船”预计将在大约24小时后带着400多磅NASA货物和机组人员补给抵达空间站进行对接。

2021年7月17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部队站的41号太空发射综合体的垂直集成设施中,波音公司的CST-100星际飞船被固定在联合发射联盟阿特拉斯V火箭上。

这次任务将测试“星际飞船”从发射到对接、再进入大气层以及在美国西部沙漠着陆的端到端能力。ft -2将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帮助美国宇航局认证波音公司的载人运输系统,以运送宇航员往返于空间站。

尽管OFT-2飞船上没有机组人员,但波音公司的人体测量测试设备“火箭人罗西”(Rosie the Rocketeer)将占据“星际飞船”指挥官的位置。

在OFT-1期间,罗西装备了15个传感器,以收集宇航员在星际飞船飞行期间将经历的数据。对于ft -2,之前与罗西的15个传感器相连的航天器数据捕获端口将用于从座位托盘上放置的传感器收集数据,座位托盘是固定所有乘员座位的基础设施。

在“星际飞船”接近空间站期间,美国宇航局和波音公司将验证空间站成员的数据链接和指挥能力,包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宇航员兼空间站指挥官阿基·胡德(Aki Hoshide)在接近空间站期间的指令等待。“星际飞船”还将在进近过程中测试自动撤退能力,以防对接轴出现问题。“星际飞船”还将测试其基于视觉的导航系统,以便与空间站自动对接。对接时间定于7月31日星期六下午3点06分,也就是发射后大约24小时。

成功对接后,“星际飞船”将在轨道实验室停留5到10天,然后返回美国西部的地球。该航天器将携带550多磅货物返回空间站,其中包括可重复使用的氮氧补给系统(NORS)气罐,该气罐为空间站成员提供可呼吸的空气。

ft -2是CST-100“星际飞船”的第二次轨道飞行,也是“星际飞船”机群的第二个乘员舱的第一次轨道飞行。波音公司正在进行第二次轨道测试,以证明星际飞船系统符合NASA的要求,包括与空间站对接。

OFT-2将建立在星际飞船飞行测试期间完成的任务目标上,包括验证:

航空电子设备、对接系统、通信遥测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太阳能电池板、电力系统和推进系统的在轨运行;“星际飞船”和“阿特拉斯5号”在上升、在轨和进入过程中的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性能;声音和振动水平,以及星际飞船内外的载荷

发射逃逸触发监控

星际飞船系统端到端的任务操作性能

OFT-2任务还将测试对“星际飞船”所做的改变和改进,并证明该系统已准备好搭载宇航员。

为了准备OFT-2, NASA和波音公司完成了NASA-波音联合独立审查小组建议的所有行动,该小组是在2019年12月Starliner首次试飞后成立的。评审小组的建议包括与集成测试和模拟、过程和操作、软件、乘员舱通信系统和组织有关的项目。在“星际”号即将起飞之前,波音执行了所有的建议,包括那些非强制性的建议。

只要Starliner损毁之后第二个任务,满足所有必要的目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波音公司将寻找机会向今年年底飞Starliner第一个载人空间站,宇航员飞行测试(钢管),与美国航天局宇航员巴里“布奇”Wilmore,尼科尔·曼恩和麦克·芬克。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商业机组人员计划通过与美国私营企业合作,实现了从美国到国际空间站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有效的运输。

通过向更多的人、更多的科学和更多的商业机会开放近地轨道和国际空间站,这一伙伴关系正在改变人类航天 历史 。空间站仍然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 探索 的下一个大飞跃的跳板,包括未来的月球任务,最终是火星任务。

关于端到端性能测试和端到端的测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端到端性能测试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端到端的测试、端到端性能测试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上一篇:读写性能测试(内存读写速度测试)
下一篇:常规性能测试(性能测试范围)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