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之细说从逻辑到数据的用例设计

网友投稿 730 2022-11-30

本站部分文章、图片属于网络上可搜索到的公开信息,均用于学习和交流用途,不能代表睿象云的观点、立场或意见。我们接受网民的监督,如发现任何违法内容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邮箱jiasou666@gmail.com 处理。

软件测试之细说从逻辑到数据的用例设计

学生+成绩(边界值、等价类数据)查询学生:姓名,成绩区间(边界值、等价类条件)。

此场景下需要根绝学生成绩对学生进行筛选,测试这个功能,首先成绩区间的边界值进行设计,考虑实际情况是分数1-100,浮点数型,所以用例设计的入参会有-1、0、20、100、10五个边界值分数。

如果是区间也可以同样根据五个边界值设置区间,设置完这些之后就结束了吗?

不是的,这时候需要根据条件对数据进行设计,数据最少要有10、0、30、100四个分数。至于为什么,其跟等价类的是一样的,0和100作为边界,而10和30作为20的左右点,20作为满足点。

同样,当设置0或者100时,也保证能够查出来数据以及有其他不满足的数据,保证每一个用例是从众多不同情况的值中正确筛选出了正确的值,这样设计的用例才满足了某条件下从不同数据中,筛选出对应的值,而某条件就包括用例设计的那些条件。

即从逻辑(条件)到数据的设计模式,数据和逻辑的关系是结合的,逻辑决定了数据的设计方法,而数据的丰富度验证了逻辑。那么抛开数据和逻辑的角度来说,数据本身,又要经过设计,比如50和50.5的区分,因为分数存在小数目,于是最后的成绩应该是10、0、30、50、50.5、100这么多分数。

条件应该是=-1,0,20,50,50.5,100,这么多情况,如此便验证了根据某分数查找的一基础查询。

那么如果增加条件呢,根据姓名+成绩的方式去查询学生呢?

由于姓名又需要设计出等价类,假设姓名有五种情况,那么正常情况应该是刚才的组合*5,也就是30个情况,而数据设计也需要同样多的倍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测试效率,于是我引入了独立设计法,即假设各单元测试点之间是没有交叉关系的。

姓名的查找不影响成绩的查找,即单纯使用姓名查找没问题,单纯使用成绩查找没问题,姓名的一种情况+成绩的一种情况查找没问题,那么我就认为成绩+姓名的所有组合查找都没有问题。

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但是这样确实可以最大化保证最少的用例实现最高的保证。即a的各种逻辑正确,b的各种逻辑正确,那么a且b的组合逻辑就不需要考虑a和b内部的详细情况了。如果觉得不合理可以使用正交来解决这种情况也可以,自然是更科学一些,具体根据实际来决定,我个人很少用正交。

上一篇:软件测试工程师如何提高功能测试思维
下一篇:性能测试常见瓶颈分析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